温馨提示
您还未登录,请登录后操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医技培训 > 线上培训 > 详情
王兴

现代口腔种植学的发展趋势

论文
免费 已订60人
立即订购
  • 课程详情
  • 课程章节

现代口腔种植学的发展趋势

王兴

20世纪60年代,Br-nemark教授创立的骨结合理论奠定了现代口腔种植学的生物学基础。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经历了近40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口腔种植学已走向成熟,成为口腔医学领域中充满活力,飞速发展的分支学科。它不再是常规修复的补充手段,也不再是仅为高消费群体提供的服务。在西方发达国家,半数以上的牙列缺失患者已选择种植修复。每年全世界使用的种植体已达130万套以上。当然,在这一学科的发展中伴随着一系列的争论。这些争论多集中在种植的适应证、种植体设计与表面结构、种植体与上部基台的连接方式、种植外科技术、修复技术诸多方面。正是在不断的争论中人们对口腔种植学的认识不断加深,成熟的种植体设计理念逐步得以认同,一系列先进的外科技术、修复技术不断成熟并广泛应用,种植修复的5年成功率不断提高,其功能及美学效果可以与天然牙列相媲美。口腔种植学科逐步走向成熟。

一、种植外科技术的进步使种植适应证不断扩大

口腔种植的发展早期,为了提高成功率,人们曾设定了严格的种植适应证与禁忌证。许多因局部骨组织条件较差者(骨量与骨质量)都被排除在种植修复的适应证之外,长期以来上下颌磨牙区也被视为种植失败率较高的危险区域,一些咬合异常者,肿瘤切除术后重建的颌骨都因其解剖条件受到限制。

20年来,一系列种植外科新技术不断的涌现已完全改变了种植适应证狭窄的局面,例如多种植骨技术,骨劈裂、骨挤压技术,上颌窦底提升技术,垂直牵引成骨技术,引导骨再生的生物膜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完全可以为局部骨条件较差者创造出满足种植修复要求的局部解剖条件,并使种植修复达到理想的功能与美学效果。以前上颌磨牙区种植失败率较高的困境也因上颌窦底提升技术而彻底改变。种植外科技术与正颌外科、颌骨重建、颌骨牵引

作者单位:100081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种植中心

成骨技术的联合应用也为过去无法进行种植修复的患者创造了良好的局部条件。在这些外科技术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口腔种植学的发展有了更为广阔的天地,而且以无需基托与卡环固位,无需切割健康邻牙,功能与美学效果完美等优势受到了广大患者的青睐。在口腔种植发展的早期,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解决那些常规修复难以完成的(例如重度牙槽嵴吸收的无牙颌、游离端缺失等)病例,作为常规修复手段的补充,如今的口腔种植已成为患者在各种修复方式中的自由选择。

二、种植体设计理念的发展与变化

在现代口腔种植学发展的过程中,种植体本身的设计、与上部基台的连接方式、表面结构等问题,长期以来争论不休,各种不同设计的种植体都曾应用于临床。随着骨结合理论被普遍接受以及大样本临床研究资料的积累,争议在减少,共识已形成。目前大家普遍接受的是柱状或锥体状(又称根形)种植体,因为这样的种植体能保证种植体获得良好的骨结合,一度流行的叶片状、骨膜下种植体等已被淘汰。

对于种植体的表面结构,人们也作过多种尝试,如机械加工的光滑表面、羟基磷灰石喷涂的粗糙表面、钛离子喷涂的粗糙表面等。经过长期的随访研究,人们已普遍接受粗糙表面带螺纹结构的种植体更有利于骨结合,而且以喷砂酸蚀处理形成的粗糙表面更具优点。它较喷涂形成的粗糙表面更有利于引导成骨细胞趋化,加速骨结合。近年来,在同一种植体上又采用了不同的表面结构,即种植体与牙龈、与皮质骨、松质骨相接触的部分采用不同处理方式,形成不同的表面结构。种植体颈部由于为紧密环绕的牙龈组织,其表面为高度光滑面,骨皮质所在部位血运较差,成骨改建能力相对较弱,则表面为相对粗糙的机械光滑表面。而松质骨部分血供好,成骨与改建能力强,故其表面为喷砂加酸蚀处理的高度粗糙面。

关于种植体与上部基台的连接方式,早期的种

·242·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37月第38卷第4Chin J Stomatol,July 2003,Vol 38,No.4

植体设计大多为在种植体肩台以上设计有机械结构,以连接修复基台,例如以传统Br-nemark系统为代表的外六角形抗旋转结构及中央螺栓固定方式等被称为外连接方式。但这一方式抗旋转性能差,易发生中央固定螺栓折断,且咬合应力不均匀分布于种植体颈部,易造成种植体颈部不同程度的骨吸收。近年来种植体与上部基台的连接方式已向内连接方式演变,即种植体肩台以上没有任何机械结构,而由修复基台下方的延伸部分探入到种植体内部,从而使修复基台与种植体本身相连接。例如IMZFrialte2种植体设计了内六角抗旋转结构,Cambg系统设计了凸轮样抗旋转结构,Ankylos系统则以高度密合的圆锥状结构形成强有力的抗旋转力。这类连接方式有利于加强上部结构的固位力,分散咬合应力,减少种植体颈部骨吸收的发生。

三、种植修复方式的不断改进

早期的无牙颌种植修复,多采用种植体支持的固定义齿修复方式。种植体的需求量较大,对颌骨条件较差者需行较大的外科手术,局部清洁困难,难以保持双唇的丰满度,美学效果较差等。这些都使老年患者及经济能力不足者望而生畏。近年来人们主张采用种植体支持的覆盖义齿修复方式,不仅使用种植体少,避免了较大外科手术,美学效果好,易于清洁,而且降低了费用和风险。常用于无牙颌种植覆盖义齿修复的方法如下:球帽式、卡杆式、切削杆、双套筒冠及磁性基台固位方式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更多选择切削杆、双套筒冠固位方式,特别是金沉积技术的出现使双套筒冠的制作工艺简化,精密度提高,提高了覆盖义齿固位的稳定性且清洁更方便,受力更合理,目前已成为无牙颌种植修复的普遍选择。

种植体修复中合理利用天然余牙,并在牙列中的关键部位(如尖牙和第一磨牙部位)合理的补充种植体,综合利用种植体和天然余牙修复复杂牙列缺失,学者们提出了“关键基牙”的理念。在关键基牙部位补充种植体常可使患者本已使用的活动义齿和经修改后的活动义齿形成良好的固位力,更好的行使其功能。这一修复理念大大简化了种植修复的难度,节约了时间和成本,老年患者易接受。事实上种植本身决非目的,如何使用较少的种植体、更简易的治疗程序,获得功能与美观良好的修复体,才是种植修复的追求。

上前牙缺失的种植修复,人们更强调其美学效

果,即修复体的形态、色泽自然逼真,牙龈形态、色泽、丰满度、龈缘曲线、龈乳头等与健康邻牙协调。于是软组织美学处理系列技术应运而生,它包括种植术前的评价和准备,种植体植入的位置与方向以及从外科到修复的一系列软组织美学处理技术。

四、一阶段种植及即刻种植、即刻负重技术

20世纪后期,关于采用一阶段种植还是两阶段种植曾存在较大争议。多数学者倾向于两阶段种

植,即第一次外科植入种植体后完全关闭种植切口,使种植体在完全不受外界影响的密闭环境中形成良好的骨结合;二次手术暴露种植体,安装愈合基台,待愈合基台周围形成良好的牙龈袖口后开始制作修复体。这一疗程固然保险,但疗程较长。近年来一些种植体改进了修复基台的设计,使种植体植入后即刻安装愈合基台时的牙龈封闭更为有效,既保证了种植体良好的骨结合条件,又可免去二次手术,缩短疗程,因此受到欢迎。

拔除无法保留的患牙且行种植修复者,传统方法是首先拔除患牙,待拔牙创愈合3个月后再行种植。这一方面疗程较长,同时因牙齿拔除后牙槽骨吸收导致局部牙龈萎缩与骨量不足,影响种植修复效果。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根形种植体的问世和种植外科技术的完善,即刻种植的成功率得以保障,因而成为普遍应用的临床新技术。即刻种植成功的关键是种植体植入后初期获得良好的稳定性。这就要求采用不破坏牙槽骨壁的微创拔牙技术,选择根形种植体,严密关闭手术切口,必要时在拔牙创内的种植体周围间隙植骨及植入人工骨等。

为了进一步缩短种植修复的疗程,20世纪末,出现了即刻负重技术,即刻负重即在种植体植入后短时间内(1个月内)完成种植修复。即刻负重对局部骨组织条件、外科技术,使用的种植体以及修复方法都有特殊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①局部骨量充足,骨质量较好;②良好的种植外科技术,保证种植体植入后有极好的初期稳定性;③使用粗糙表面并带螺纹结构的种植体以及专门用于即刻负重修复的上部结构;④修复体在一定时期内为非解剖式 接触。

五、我国口腔种植学的进步与发展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口腔种植的起步虽晚,但进步迅速。这得益于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国力的增强,人民的逐渐富裕,也得益于日益广泛的国际交流。我国口腔种植工作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学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37月第38卷第4Chin J Stomatol,July 2003,Val 38,No.4

·243·

到了西方同行的许多先进知识和理念,少走或避免了许多弯路。可以说在短短的十多年间我们走过了西方同行近半个世纪的路程,在口腔种植的诸多领域创造了令国际同行赞叹的成就,我国学者曾多次被邀请到大型国际会议作特邀发言,我们也举办了多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进一步推动了这一交流。200211月成立的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种植专业委员会将进一步团结和组织中国口腔种植工作者不

断努力进取,取得更大的成就。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口腔种植的发展还很不平衡,在许多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尚存在较大差距。能够享受口腔种植修复服务的人群还很少,因此我们更要加倍努力,促进中国口腔种植事业健康快速地发展,为更多的牙列缺失患者造福。

(收稿日期:2003-0221)

(本文编辑:李季)


在线客服
APP下载
APP下载
公众号
公众号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