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牙列外形规则,整齐,每个牙在牙槽骨内有其特定的位置, 牙与牙之间紧密邻接,因而在咀嚼运动中可以互相支持,分散咀嚼压 力,提高咀嚼效能[1]。正常咬 运动时第一磨牙处于 力中心,后牙 缺失多导致咬 中心前移,咬 不稳定者较多[2]。当患者由于第一、 二磨牙均缺失时, 力集中在前磨牙上,使其负担加重。前磨牙经根 管治疗后,使更多的牙体组织丧失,硬组织的脆性变大,很易发生折 裂。合理的修复可以减少患牙折裂的发生。本文着重对已行根管治疗 且单端游离前磨牙的病例进行了分析,并分别采用全冠修复及全冠修 复加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的方法予以治疗。追踪观察疗效,以期为临床 治疗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08年3月至2011年5月在新乡市中心医院口腔科就诊的患者 105例,共138颗均做完善根管治疗的前磨牙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6 例,女性59例;年龄53~72岁,平均年龄63.5岁;其中上颌前磨牙56 颗,下颌前磨牙82颗。
1.2 纳入标准 ①X线片显示:患牙均做完善根管治疗。②患牙近中与对侧均无缺 失牙。③患牙远中游离缺失。④患牙牙周无异常。⑤患牙均无松动。 1.3 方法
已做根管治疗的患牙需要通过X线片了解根管充填情况,将138颗 患牙分成A、B两组,A组69颗患牙,其中上颌前磨牙28颗,下颌前磨 牙41颗,将69颗患牙常规牙体预备后取模,制作,粘接,全冠修复。 B组69颗患牙,其中上颌前磨牙28颗,下颌前磨牙41颗。第1步:常规 牙体预备后取模,制作,粘接,全冠修复。第2步:全冠修复后再次 取模,制作,游离缺失处行可摘局部义齿修复。
1.3复查评价 分别于修复后12、24、36个月进行复查,嘱患者发现患牙折裂后 及时复诊。在随访期间,对两种不同修复方法患牙的折裂率进行比 较,患牙折裂率低的为好的修复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13.0统计学软件,对全冠修复及全冠修复加可摘局部义齿 修复后患牙的折裂率及临床评价结果进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随诊情况随诊观察12~36个月,平均24个月。在69颗全冠修复的患 牙中,有23颗折裂;69颗全冠加可摘修复的患牙中,5颗折裂。折裂 时间,见表1。
3 讨 论 前磨牙具有特殊的解部形态,牙颈部相对较细,在承受咬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