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R730.262
乔永明,韩新光,崔文光,李新明,何 巍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河南 郑州45000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369(2008)13 -1458-02
牙源性黏液瘤在临床上少见,约占牙源性肿瘤的0.5%
1 脑床资料
~17.7%,临床表现及X线均不典型,容易误诊。牙源性黏液瘤发病隐匿,常造成严重的颌骨畸形和功能障碍。
手术中发现瘤体为鱼肉状,质地脆,通常被纤细的骨性小梁或骨桥分隔,也可以同时见到单囊性病变。病变可侵犯到骨皮质外,突入软组织中,并有放射状骨刺自骨皮质表面进入瘤体。
2 讨论
牙源性黏液瘤是较少见的牙源性肿瘤,临床上表现为无痛性肿块,可引起严重的颌骨畸形,可能引起牙齿移位、松动、脱落。该肿瘤界限清楚,但无包膜,具有浸润性生长的特点,常突入软组织内。本病在儿童及成人中均可发病,一般认为多见于男性,好发于下颌骨,但本组样本与以往统计不相符,可能与例数少有关。
因为其X线表现不典型,术前往往难以确诊,容易误诊为造釉细胞瘤.骨化纤维瘤等。国内外对其影像学表现有不同的意见:田卫东等将其X线表现分为5型:下颌骨的牙源性粘液瘤可表现为“火焰状”型、单囊型、牙槽突型和骨质破坏型;发生于上颌骨的牙源性黏液瘤单独归纳为一型川。Koseki T将其分为4类;单囊型;含纤细骨间隔的单囊型;网球拍样表现;大小不等的低密度病变被纤细,致密的骨间隔分开呈蜂窝型L。总之,如病变中含有纤细骨间隔的应考虑颌骨黏液瘤的可能,包括上下颌骨,以资与造轴细胞瘤鉴别。手术中可发现肿瘤一般为鱼肉状,质地脆,骨质破坏的瘤腔内仍可见纤细的骨间隔等典型表现。可在术中行冰冻活检协助诊断。
多数学者认为黏液痛的来源于外胚叶间充质”,而骨的黏液痛仅发生于颌骨,发生部位几乎均与牙齿有关,少数病变中可以见到牙源性上皮条索或团块,因而将其归于牙源性。另有学者认为,肿瘤中的牙源性上皮并不能诱导间质组织细胞的分化,因而与肿瘤的发生无关。肿痛虽然有侵袭性生长及复发,但极少见恶变,因而仍归于良性肿瘤。
本组病例中3例病理诊断为牙源性黏液瘤,2例为颌骨黏液瘤。病理表现:在黏液基质中有星形或梭形细胞,胞浆互相连接成网状,有时可见牙源性上皮。
颌骨黏液瘤对放化疗不敏感,只有手术切除。因肿瘤有侵润生长及复发的特性,因而不宜单纯刮治。本组病例有2例在外院因术前诊断不明,采用刮治术后均复发。因而手术应尽可能采用根治性切除,但如患者年龄小,根治术后对面形破坏严重,可以彻底刮治,定期随访。本组病例采用根治性切除或局部切除(因病变过大,只切除局部病变及骨质,结合刮治),随访半年至2年,均未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