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彩玲1,韩新光2
(1.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河南卫辉453100;2.郑州大学第一竹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419·
摘要:目的评估不同类型颌面骨骨折的手术入路及固定方法。方法对于239例不同类型颌面骨骨折
患者采用不同的口外或口内切口及相应的固定方法。结果本组病例中未发现骨不愈合现象,203例复位良
好,创口1期愈合,恢复了正常张口度和咬合关系;30例复位欠佳,咬合关系不理想;6例术后出现感染,其中2
例取出固定钛板。结论
对于不同部位的颌面骨骨折应采用相应的手术切口及固定方法,以获得最好的
疗效。
关键词:颌面骨骨折;手术径路;固定方法
中图分类号:R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8)05一0419—03.
颔面骨骨折是颔面部常见损伤,占领面部损伤的
50%一 70%··。传统术式多采用领间结扎固定,切开
不锈钢丝内固定和不铸钢板内固定的治疗方法,虽效果较满意,但因其颔间固定时间长、开口受限、口腔卫生差、固定稳定性差等种种局限性正逐渐被小型接骨板的坚园内团定所取代唯]。作者 2000 年1月-2008年 1 月采用铁板坚固内周定治疗领面骨骨折 239 例根据不同类型的颔面骨骨折采用不同的口外或口内切口及相应的固定方法,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本组 239 例患者,年龄最大 65 岁,最小 14 岁,平均 31 岁,其中以 22~36岁发病率最高,占 72.6%。男
性 201 例,女性 38 例。骨折包括:下额骨骨折 98 例,上倾骨骨折 47 例,颧骨、颠弓骨折 22 例,上、下颂骨骨折 35 例,额、上颁骨、颇肯复合骨折 37 例。下颁骨骨折中多发性骨折 45 例,角部骨折 16 例,颜部骨折 13例,保突骨折9例,体部骨折 15 例。发病原因为交通事故(59,41%),工伤事故(24,27%),打击伤(10.89%),跌伤(1.67%),其它伤(3,77%)。
1.2手术方法
两侧颊孔问区域的下颔骨骨折,行春颊侧前庭沟上 0.5 cm 切口,垂直于骨折线行根尖下及下颁骨下缘的双钦板固定。颠孔区至下颔角问的下领体骨折,行跟颊沟上 0.5 cm 切口及垂直于骨折线的单钦板固定铁板位于根尖和下牙槽管之间。下领角部的骨折,行下领韧带外侧的磨牙龈颊沟上切口,于外斜线上行单铁板固定。若为多线性、粉碎性复杂骨折,行下颔后下切口及下额骨下缘加辅助铁板固定。解状突的脱位或高位移位骨折,采用耳屏前切口,行保突后缘的铁板固定及其前方的辅助铁板固定。保状突颈部骨折无明显移位者或下颔升支的中低位肯折采用下颔后下切口的复位内固定。对于严重的粉碎性骨折并伴有骨缺损的病例,应用下颔重建板进行固定。上颔骨骨折、预骨颜弓骨折依据骨折情况,采取口内上前庭沟切口、发迹内冠状切口或同时采取两种切口,复位后以铁板固定。
上、下领骨联合骨折 35 例中,粉碎性骨折 16 例,为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除采取以上方法治疗外,同时配合颁间牵引园定或颅颁弹性绷带团定。
3 疗效观察及疗效评价
出院时检查患者的开口度与咬合情况,面形恢复
情况,并拍摄 x线片或行 CT 检查骨折复位情况。颔
面骨骨折手术疗效以开口度大于 37 一,咬合关系恢复正常,颇面对称,无感染等井发症为评价标准。X 线检查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铁板无松动。
2 结果
本组病例中未发现母不愈合现象,203 例复位良
好,创口1期愈合,恢复了正常张口度和咬合关系,面形恢复良好: 30 例复位欠佳,咬合关系不理想,经领间牵引固定、颅颔弹性期带固定及调牙合等处理后,30例咬合关系其本恢复正常: 6 例米后出现感染,临床表现为术后 2-3 周出现局部肿胀、疼痛及脓肿的形成。
4 例为下领骨多发骨折患者,1 例为额、上骨、颧骨复
合骨折患者,1 例为上、下颁骨多发骨折患者。经局部冲洗和使用抗生素后 4例治童,1 例下额骨多发骨折患者,1 例额、上颁骨、颠骨复合骨折患者分别于术后 2月、1 月取出铁板后刀口愈合。
3 讨论
额面部骨折的诊断方法: 长期以来,颁面部骨折的诊断主要依靠X线检查,近年来,广泛采用 CI。甚至三维 CT 手段,为临床工作提供了方便。我们已将三结cT 重建作为常规诊断方法,认为它可以准确地确定额面部骨折的部位与错位方向,避免漏诊、误诊,特别是对颜骨、眶部、踝突骨折具有实际意义,可以直观地显示骨折移位对周围组织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客观依据。
咬合关系的恢复:恢复惠者原有的咬合关系为颔
面骨骨折的治愈标准,为此,应给予骨折段正确的复位和可靠的园定吧]。复杂性,多发性颁骨骨折的固定顺序:应先复位固定下领骨,参照下领来确定咬合关系后,再复位固定上领骨”],按“自下而上,由外向内”的原则进行骨折复位和铁板坚强内固定。错牙合是倾骨骨折坚强内固定较多的并发症之一。本组有 30 例出现轻度咬合错乱,其中 23 例发生在上、下领骨联合骨折,7 例发生在下领骨多发性骨折,发现后及时通过部间牵引固定、颅颔弹性绷带固定及调牙合等处理后牙齿咬合关系基本恢复正常。郑永红等"1 认为错牙合可能与复位不准确、固定不稳固、外伤严重和骨折断面呈大斜面等因素有关。作者认为,对单纯性颔骨骨折在手术中依靠手法复位恢复咬合关系,并用铁板作坚强内固定,效果比较理想,但对复杂、多发性颁骨骨折应在术前作牙弓来板,以便术后辅以领问牵引,利于咬合关系的恢复。一般颔问周定时问不超过 10 d1。
面形的恢复:眶、上颁骨、颜骨复合骨折患者若采
用非手术方法复位固定,不能恢复面中份骨断端的连
续性,功能和外形恢复不理想,同时易造成软组织快速收缩,所以眶、上颔骨、颜骨复合骨折必须早期复位、内固定[7]。眶、上型夹板固定颠额缝、颧颔缝,再复位固定额弓,以保证面形的基本恢复,多数学者认为,颧额缝、眶下壁的两点内固定后远期面形易发生畸形[8.9]。’手术径路: 切口应以隐蔽、美观、方便为原则。近年来对于上颔骨及藏骨弓骨折,作者采用头皮发迹内冠状切口,其优点在于面部不留范痕,术野暴露清悲,但术后面神经颁支的损伤是其较大缺点。本组 37 例上领骨、瓶骨、额背复合骨折中有 32 例采取此法,6 例术后出现类似面神经颓支损伤症状,在术后 2 周3月时5例恢复,1例未恢复。下领骨骨折 98 例中有 40例采用口内前庭沟切口。多发性骨折 45 例分别采用口内前庭沟切口、耳前切口和领下切口。其余 13 例均为口外切口进路。在做下前庭沟切口时,应慎勿损伤颜神经,切口应在膜龈联合下 4一5 m 切开,以便于术后缝合。
感染是颔面骨骨折坚强内固定术后的并发症之。以往认为暴露在骨折线上的牙,是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应子以拔除。桂平H 们等认为感染主要与颁肯骨折程度及固定稳定性差有关,还可能与外伤本身及材料表面性状有关,植人体可为其周围组织内细菌的再生提供场所。本组有6例术后出现感染,作者认为术后感染可能与外伤严重、伤口口内外贯穿、术中清创不彻底、口内伤口缝合不严密、局部血供较差、钛板放置数量较多等因素有关。
颌面骨骨折是颌面部常见损伤,类型繁多,根据不同类型的颌面骨骨折采用不同的口外或口内切口及相应的固定方法,可取得良好效果。